离高考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就上海参加加试政治学科考试的高三学生而言,最后政治复习冲刺阶段应重点抓好哪几方面环节,以下提些建议,供同学们参考。
根据考纲将基础知识梳理一遍高考政治(上海卷,下同)命题是以上海市《全日制高级中学政治学科课程标准》和高二、高三年级《思想政治》教材为依据,上海市教育考试院据此编写的《2005年高考考试手册》(考纲)中的“政治科”对高考政治内容、范围、知识点和要求都作了明确的规定。同学们必须根据考纲中的范围,将高二、高三两本教材中的知识点有系统地归纳、梳理一遍。
首先,要从整体上把握这两本教材的内在知识结构体系。通过归纳、梳理将各课中的知识点有机地联系起来,理清贯穿教材的几条“主线”。例如:高二“经济常识”中“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关系”就是一条贯穿整本教材的“主线”。教材中各课的重要知识点如生产与消费、所有制和分配制度、市场经济、对外开放等归根到底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又如:高三“政治常识”中“政治与经济的关系”也是一条“主线”,国家性质、国家职能、民主政体、政党制度、宪法和法律、外交政策等政治,都是由一定社会的经济基础决定的,维护一定阶级的根本经济利益。
其次,由于教材每年都有一些修改(04年版“经济常识”教材作了较大幅度的修改),因此,《考试手册》(考纲)中的知识点范围也作了相应的调整。要注意教材和考纲中调整、增加或修改的知识点内容。例如:高三“经济常识”中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通货紧缩、新型工业化道路、保险的职能和作用、社保制度的作用、宏观调控的两大政策、WTO的主要原则等;高三“政治常识”中有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重要论述、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一般来说,这些新调整增加的知识点在今年政治高考中命题的可能性较其它知识点大。
再次,将考纲中规定的知识点背诵一遍。尽管政治高考重点是考察学生的理解、分析、运用能力,但是审题、解题的基础知识都源自教材,同时命题中总有1至2题考识记的“死题目”。因此,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定义、涵义)的“关键词”要背诵,一些重要知识点的几个层次要能大致背出意思,教材中各课的重要内容要背得相当熟。
结合时事政治“社会热点”近几年,高考政治中的绝大部分命题都是以国内和国际政治、经济生活题材为情景材料命题,引导学生学习时政要“经常化”,体现了“题在书外、理在书中”的命题原则。特别是高考政治的分析说明题、论述题(俗称三大题)都是结合当年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及国内外重大事件命题。因此,同学们要重点关注近一来年来(尤其是今年以来)国内和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时事政治和“社会热点问题”。例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全国“两会”及制定《反分裂国家法》、建设节约型社会、“三农问题”、加强食品安全问题、科教兴市战略、美国总统大选、中东和平进程、国际经济(石油、铁矿石价格飙升)问题、我国领导人开展和平外交等。近几年来高考政治中以上海本地社会经济发展为情景命题的比例有所上升,这种命题导向要求同学们更加关注发生在我们周围的“社会热点”问题,要了解“社情民意”,要关注社会舆论(报纸、广播、电视)最近阶段的报道和评论。总之,在高考政治复习冲刺阶段,同学们要围绕“社会热点”问题结合教材相关知识进行复习,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进一步提高审题解题能力要重点提高自己的审题能力。在审题能力上,做试卷时,要养成仔细阅读命题材料的好习惯;要注意命题设问的指向性要求;要学会看懂分析说明题材料内容中的显性材料和隐性材料;要能够读懂数据、图表题中各种数据、图表所反映的经济现象;要学会正确理解论述题的命题特殊要求和指向(原因、过程或结果)。在解题能力上,要提高做单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的正确率;做简答题、分析说明题、论述题时,要有层次、分段写答案;要把握命题的中心,抓住重点阐述;要尽可能从多角度去分析、论证;一道题做好后,再想想还可以补充什么观点,尽量多写几句(只要你认为有一定道理);要尽可能采用教材中的知识点语句、关键词来组织答案,容易多得分。近几年,高考政治命题不断探索学科能力目标的构建,不断强化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能力的考查